10月11日,畜牧中心开展关于《一座盛产“隐形冠军”的“隐形城市”》周一早读,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远学昆山,近学豪迈”学习要求,文章引发了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对干事创业的思考,为高密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士气、长志气。

链接:
1
为什么注重培育制造业“隐形冠军”?
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李少军表示,当前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隐形冠军”企业公认是发展硬实力,某种程度上,“隐形冠军”的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竞争力的新标尺。
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杜慧心认为:
这是落实国家关于打造制造业强国相关部署要求的具体实践。制造业单项冠军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前列的企业,是我国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解决成长之痛的关键引擎。
这是提升潍坊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潍坊制造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企业必须将更多精力放在擅长的专业上,以此提高制造技术水平,进而朝着掌握制造核心技艺的方向努力,为潍坊从制造大市转变为制造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是带动全市经济增长、提升综合实力的主力军。据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龙研究,高价值、高利润是这些企业显著的特征,单项冠军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1.14%,达到了世界500强企业的2—3倍。冠军企业以0.03的企业数量占比创造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51%的主营业务收入和0.98%的企业利润。当前,潍坊要实现GDP过万亿、进军国内二线城市、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制造业是主要依靠力量。
“对潍坊来说,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实现‘一二三’目标,根基在制造业,优势在制造业,希望和潜力也在制造业。制造业才是潍坊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拥有了强大的制造业,财政收入、居民就业就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一二三’目标也就有了主要依靠力量。”李少军说。
2
潍坊制造业单项冠军为什么这么多?
37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潍坊拥有57家,位列16个地市的第1名。潍坊还有1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培育企业。目前,全市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工业百强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3位,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总量居全省第1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省第2位,省级“瞪羚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
潍坊制造业单项冠军多的原因在哪里?杜慧心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决定了潍坊制造业单项冠军扎堆。
潍坊是制造大市,产业链全。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潍坊拥有37个,包含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所有的31个制造业行业。
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潍坊有工匠精神基因,制造业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老工业城市和省制造业核心基地,为制造业向细分领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政策扶持,动态调整。潍坊2018年出台市“隐形冠军”企业群培育方案,并根据方案及时对“隐形冠军”企业群培育数据库进行年度动态调整,引领带动更多的企业走“隐形冠军”发展之路。
李少军也认为,潍坊具有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基因和土壤。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整,为培育“隐形冠军”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前提条件。潍坊人民勤劳质朴专注,用心干事特质鲜明,这种精神特质深深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企业、一代又代企业家。此外,打造“隐形冠军”企业离不开“工匠精神”,潍坊能够培育众多“隐形冠军”,显著优势在于职业院校众多,大批优秀高级技工走向产业一线,为潍坊源源不断输送了制造人才。
3
如何培育“隐形冠军”企业?
“潍坊要想培育出更多‘隐形冠军’企业,必须更加注重‘三个转变’。”李少军说。
关注方向上,向“建链”“强链”“补链”转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进集聚产业链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技团队、高端人才,构建完善产业链;对产业链条完整但关键环节仍需提升的优势产业,注入科技、品牌、数字经济等元素进行强链;支持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开放合作等方式,补齐高端环节短板。
着力点上,从存量挖掘到增量带动转变。“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应从发展创业开始,核心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改革一切阻碍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降低创业门槛,释放创业活力,活化创业市场,关键是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构建适宜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服务体系。
培育目标上,从跟随创新到弯道超车转变。聚焦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突破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重点环节,培育更多影响中国、改变世界的“隐形冠军”企业。
他认为,要研究宣传“隐形冠军”企业。一方面,鼓励对“隐形冠军”企业的研究。另一方面,多管齐下遴选一批具有“隐形冠军”基因的企业。从各地实践来看,主动发现和支持“隐形冠军”企业正成为一股热潮。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创业者、投资人、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等共同参与,从众多高成长性企业中遴选一批具有潜力的发展对象,给予重点关注与支持。
他强调,要构建分层分类的企业支持体系。一是全面支持,根据企业培育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实际需求,提供雪中送炭式支持和服务。特别是注重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企业家,努力做大做强企业群体。二是重点培育。首先要因题施策,提供“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服务,针对性提出解决高成长企业成长之困的政策;其次要因地制宜,鼓励各县市区出台适宜当地的专项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