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网 - 畜牧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财经新闻 | 地方新闻 |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家禽新闻 | 企业新闻 | 饲料新闻 | 行业快讯 | 行业要闻 | 疫情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地方新闻 > 迎来发展“黄金期” 漯河畜牧要做全省乃至全国标杆
L.biz | 商业搜索

迎来发展“黄金期” 漯河畜牧要做全省乃至全国标杆

信息来源:xoouoo.com   时间: 2012-12-20  浏览次数:5865

    作为畜牧产业大市, 漯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双汇”、“雨润”、“众品”、“汇通”这些响当当的大型肉类企业的成长和进驻,更是为漯河畜牧产业发展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那么,漯河的畜牧业发展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如今的畜牧产业对于漯河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双汇为龙头的漯河畜牧产业下一步将走向何方?近日,东方今报平漯新闻周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漯河市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书清。
    ○漯河畜牧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平漯新闻周刊:吴局长您好,随着这些年漯河畜牧产业不断地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了这座食品名城的一个崭新亮点。那么,漯河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到底如何?
    吴书清:从畜牧产业发展进程来看,近年来,尤其是2002年以来的这十年,是漯河畜牧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十年来,漯河的畜牧产业是伴随着几个大型肉类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特别是这两年随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漯河畜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甚至已经赢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这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畜牧产品数量的层面来看,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338.6万头,比2007年增长19%,而肉、蛋、奶总产量则分别增长22.3%、20%、39.5%,畜牧业产值增长了61%。虽然今年全年的数字还无法统计,但从前三个季度来看,全市生猪出栏254.9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7%;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68万吨、9.3万吨、11.1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9%、10%。可以说,畜牧业已经成为漯河农村经济中一个较强的主导产业,成为助推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
    另外,站在宏观角度看,无论是全市的养殖规模还是畜产品加工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年加工生猪1500万头,占全省的23%;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这种高速发展期乃至“黄金发展期”仍在延续,而且动力更足。
    ○实现畜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平漯新闻周刊:无论是高速发展期或黄金发展期,都意味着莫大的机遇。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漯河的畜牧产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在哪儿?换而言之,如何才能把这种机遇转换成更大的潜能?
    吴书清:最关键的重点在于抓住机遇扩大养殖规模。漯河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畜牧业的积极性,做到在总体上有规划、政策上有支撑、责任上有奖惩、机制上有创新、服务上有群体,使得漯河畜牧业真正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平漯新闻周刊:请您详细谈谈针对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和畜牧养殖户具体的方针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益。
    吴书清:对于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政府将鼓励他们搞规模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健全市场网络,尽快促其成长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进而实施品牌战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此外,我们还积极支持鼓励其向前延伸产业链,建设企业自己的优质原料基地,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双汇、佳源乳业等多个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先进的养殖和加工企业,为企业的扩大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针对养殖场和养殖户,政府在资金上予以奖补、发展中予以扶持、技术上提供指导,科学规划现代畜牧业。政府将拿出专项资金,对全市新建或者扩建的养殖场根据其规模大小出台了15万元~100万元的奖补措施。
    平漯新闻周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关心的焦点。在确保畜牧产品安全问题上,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吴书清:的确,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市,全方位做好畜产品源头的控制是重中之重。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我们积极落实责任制,全面加强对源头的控制,集中免疫、疫病监测、检疫监管、消灭源头、源头防控,做到从监测到预防到控制,每个环节不放松。
    此外,近几年,我们对畜产品的流通监测检验体系不断完善,加大监测密度和频率,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对象、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质量监测;对生鲜乳、兽药、饲料,特别是“瘦肉精”监测开展专项整治,严把出栏、屠宰和市场三道关口;与卫生、质检、农业、公安、商务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协调合作。
    现在,全市已实现了动物防疫全覆盖,通过不断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走“双汇产业化”式畜牧发展道路
    平漯新闻周刊:提及漯河畜牧业,就不得不说双汇。早在2007年,漯河市畜牧局就提出了“双汇产业化”的模式。那么,经过5年的发展,“双汇产业化”工程为漯河畜牧业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吴书清:自2007年强力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以来,全市不断培育壮大出一批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与养殖场和养殖户建立联结机制,对推动发展标准化规模畜牧养殖起到了巨大的推助作用。目前,全市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0多家,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50%。可以说,“双汇产业化”工程实施以来,带动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结合全市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一步,“双汇产业化”工程将重点放在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内涵、技术及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上。概况起来就是“新场标准化”、“老场规范化”、“散养合作化”、“龙头集群化”。对于新建的养殖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对已建成的养殖场,提出“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提高其养殖的综合效益。另外,通过鼓励畜牧合作组织的发展,带动畜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
    如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漯河市已经形成了一批“产业链完整、协作紧密、质量优效益好、辐射能力带动强”的畜牧产业集群,带动全市畜牧业快速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这种企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的新型模式,漯河畜牧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长久的“黄金期”,也必将让食品名城更有竞争力。“双汇产业化”模式快速推动了漯河畜牧产业的发展步伐,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有一天,“漯河畜牧业产业化”模式,会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发展的标杆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畜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